投稿邮箱:qlfzzk@126.com QLFZW@126.COM 新闻热线: 0531-82068506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您现在的位置: 齐鲁法制网 >> 资讯 >> 经济仲裁 >> 正文

好、快、省!烟台仲裁委创新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新方式

时间:2023/10/27 8:18:37 作者:李楠楠 文章来源:齐鲁壹点

  记者 李楠楠

  定分止争,案结事了。近年来,随着烟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,经济纠纷亦随之增多。烟台仲裁委员会积极探索,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仲裁质量和效率,切实服务群众和社会,从多个方面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,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。

  仲裁比打官司省时省力省心

  位于莱山区的烟台仲裁委员会,办案区分别设有立案大厅、调解工作室、仲裁庭、秘书工作室、仲裁员休息室、当事人休息室、融创工作室等功能室。其中,仲裁庭有4间,分别采用圆桌会议、长桌洽谈、智慧庭审等不同方式布置,并全部安装了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和电子显示系统,实现了证据当庭演示、庭审实时监控等功能,仲裁员在这里主持调解和庭审,双方当事人在这里质证认证,进行诉辩交锋,各类经济纠纷在这里得到解决。

  民事纠纷、经济案件日益增多,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比起打官司,仲裁省时、省力、省心。据介绍,现阶段争议的解决主要有和解、调解、仲裁、诉讼等方式。前两者属于替代争议解决方式,是非诉讼、非仲裁的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的概括性统称。而仲裁和诉讼,是具有最终法律约束力的解决方式,一旦有了裁决或终审判决,当事人必须履行,否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。在案件受理范围上,仲裁主要受理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。仲裁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,当事人有权选择将哪些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审理,有权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地点。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一样,都是法律文书,依法生效后具有同等执行力。执行中,法院系统将执行仲裁裁决与执行法院判决等同视之。

  仲裁不公开进行,当事人协议公开的,可以公开进行,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。外界不会了解案件的有关情况,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。在仲裁案件中,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选择仲裁员和适用的仲裁程序,仲裁庭允许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,庭审气氛相对宽松友好。仲裁注重调解,尽量促使双方以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,从而达到“双赢”的效果。

  目前,烟台仲裁委员会共聘请468名仲裁员,均为来自各行各业的法律专家,他们当中有仲裁工作者、法学教授、资深律师、退休法官和从事经贸专业的专家,擅长的业务领域为涉外、知识产权、公司股权、金融证券、建设工程等。这些仲裁员拥有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,熟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,且有实践经验和仲裁经验,有利于专业性较强的纠纷能够公正及时地得到解决。

  相对于法院诉讼程序,仲裁具有快捷高效、费用较低的特点。仲裁实行一裁终局,一旦作出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,且程序相对灵活,允许双方当事人约定仲裁程序、选定仲裁员,以便快速解决纠纷。

  探索完善多元解纷新路径

  近年来,烟台仲裁委员会主动拓展“朋友圈”,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“主动融入市域治理,与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沟通协调,联合出台《关于建立诉讼和仲裁委托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案件范围、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。”烟台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王增波说,烟台仲裁委员会商事调解中心自入驻各县市区基层人民法院以来,建立完善了诉源分流、宣传引导、监督保障三项工作机制,充分发挥了仲裁制度对于化解民商事纠纷的独特作用。烟台仲裁委员会驻芝罘区人民法院商事调解中心自5月18日揭牌成立以来,已成功化解50余起商事纠纷,实现用最低成本、最快速度、最少精力解决矛盾纠纷。

  为探索完善烟台市港澳台资经济领域调解、仲裁有机衔接、高效快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,切实维护港澳台资企业合法权益,烟台仲裁委员会与市委统战部共同组建港澳台商事仲裁调解中心,打造集法律宣传、法律咨询、纠纷调解及仲裁功能为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,中心于10月22日揭牌成立。

  烟台仲裁委员会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仲裁”模式,优化智慧仲裁平台建设。对办案管理综合系统平台进行升级改造,与市大数据局、公安局、司法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开展信息共享对接,在烟台电子政务云实现当事人、企业、律师事务所等主体的信息共享,打造全业务、全时空的仲裁法律服务网络。“聚焦数智赋能,实现仲裁服务零跑腿,网上立案率达到90%以上。”王增波说,“下一步我们将以‘规范化正规化数字化’建设为抓手,完善办案工作流程,提升仲裁队伍素质,健全数字化体系,全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。”

文章录入:QL    责任编辑:杨莉 
网友评论: 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评论内容:
  • 请遵守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。
  •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、损害国家利益、破坏民族团结、破坏国家宗教政策、破坏社会稳定、侮辱、诽谤、教唆、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。
  •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(直接或间接导致的)。
  •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。
  •  关于我们 | 广告投放 | 招聘英才 | 法律顾问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
   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及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未经授权协议,禁止下载使用。
    制作:山东法讯传媒新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(0531)82068506 投稿邮箱:qlfzw@126.com
  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(0531)82068766 举报邮箱:1051608000@qq.com
  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鲁)第156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鲁)B2-20210917号 济网警备案编号:37010029001638号